奔兔去,腾龙来,这份“聊斋手信”请查收
2023年即将成为过去,2023年的“聊斋”很不一般。
这一年,我们《蒲松龄研究》创刊三十八年啦!累计有129期、近20万册期刊“去了”全国各地,以及16个国家和地区(据知网数据)。今年共刊发58篇学术论文,计50余万字,又“集结”了哪些聊斋学真知灼见呢?
下面,就让小编我带您回顾一下《蒲松龄研究》里的2023吧。
有人说,《聊斋志异》里有你能想象到的所有爱情的模样,也有人说聊斋先生的审美是跨越时代的。作为一名蒲松龄的“粉丝”、《蒲松龄研究》的读者,走在充斥着现代审美的街景中,是否会联想到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审美呢?
第1期《蒲松龄研究》有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导王平教授的《也论〈聊斋志异〉的审美特征——兼与王士禛、袁枚、纪昀小说创作相比较》。王平教授肯定了《聊斋志异》“以善为美、以痴为美、以虚为美”构成了蒲松龄独特的审美理想的这一观点,并指出《聊斋志异》能够超越清代其他小说家文言小说家的作品,根本原因在于蒲松龄具有文学家、小说家的天赋异禀,其《聊斋志异》具有文学作品的独特鲜明的审美特征。
要想做中国古代小说相关研究,版本的选择很关键。对于《聊斋志异》,青柯亭刻本可是多数研究者的必选版本,它的问世才极大推动了《聊斋志异》的传播。该刻本问世已二百余年,学界关于它的研究仍然不断。
第2期《蒲松龄研究》刊登了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袁世硕先生的《〈聊斋志异〉青柯亭本编刻始末》,袁世硕先生通过对天津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分藏的两种青柯亭本的异同进行比较,梳理了两个版本的编刻过程,以道明二者存在差异的缘故。
第4期《蒲松龄研究》封三
不是每个人都读过全本《聊斋志异》,但大家都会知道几个聊斋故事;不是所有人都到过蒲松龄纪念馆,但这个夏天大家都知道聊斋故里在淄博。
“第三届聊斋学高层论坛”也如约而至,《第三届聊斋学高层论坛论文集》、第3期《蒲松龄研究》先后与读者见面。山东大学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王德刚在《基于文旅融合〈聊斋〉文化开发利用》中提到: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聊斋文化旅游化开发利用的总体思路是以“故居→故里→故事”进行时空拓展,通过做优故居、做活故里、做火故事,达到文化载体化、载体功能化、功能商业化的双向赋能和价值共创,是不是很期待呀?
第3期《蒲松龄研究》封二
与咱们一样,蒲松龄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他也曾与朋友游崂山、登泰山。长期以来,大家普遍认为蒲松龄与前辈唐梦赉曾于康熙十二年(1673)冬同游泰山。但是,新的考证来了!张洪玉女士的《康熙十二年蒲松龄与唐梦赉同游泰山说质疑》一文,对二人于康熙十二年(1673)同游泰山一事进行了论证。在350年前(1673年)的那个冬天,蒲松龄到底有没有跟唐梦赉同游泰山呢?答案就在2023年第4期《蒲松龄研究》卷首。
第4期《蒲松龄研究》即将“出炉”,目录页先奉上为敬。
这只是今年我刊的“冰山一角”,更多聊斋学新知新义,尽在开卷品读中……
奔兔去,腾龙来,愿所有的“意难平”都变成“大欢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