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细赏|“致敬蒲翁”—...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剪纸工笔...  
 
聊斋学研究
流传影响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6/4/28 阅读:3341次 【字体:

   
    聊斋志异》问世后,风行一时,模仿之作纷纷出现。清乾隆年间主要有沈起凤《谐铎》、和邦额《夜谈随录》、浩歌子《萤窗异草》等。沈起凤“《谐译》得《聊斋》之设想空灵、造句纤巧,……而古艳盘硬,皆未之及也。”《夜谭随录》则“皆鬼怪不经之事,效《聊斋志异》之辙,文笔粗纩,殊不及也。”鲁迅也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吴门沈起凤作《谐铎》十卷,而意过俳,文亦纤仄;满洲和邦额作《夜谭随录》……词气亦时失之粗暴。他如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皆志异,亦俱不脱《聊斋》窠臼”。这些作品大都仅是模仿《聊斋志异》的形式,而丢掉它的寄托“孤愤”的积极精神,“谈虚无胜于言时事”,离开现实生活较远,缺乏进步的思想内容,艺术水平也不高。乾隆末年,袁枚撰《新齐谐》(原名《子不语》)二十四卷,续十卷,作者自序其创作动机说:“文史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鲁迅评为:“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作品内容大都是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作,没有什么思想价值,不过其文笔如鲁迅先生所评颇自然流畅。
    除文言小说之外,清代的白话小说创作也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巨大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当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聊斋》近五百篇,大胆揭露了清初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镇压、血腥屠杀,描绘了贪官蠹吏、土豪劣绅对人民的压迫罪行。《红楼梦》继承了《聊斋志异》的传统,通过具体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进一步宣告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歌颂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反映作者爱情理想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是分量最重的,也是《聊斋志异》最具创作成就的部分之一。而《红楼梦》又正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描写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的。《聊斋志异》的爱情观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蒲松龄和曹雪芹都歌颂男女对异性的“痴情”,都创作了一批痴情男女的形象。他们赞赏汤显祖在《西厢记》中提出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者”的“至情”观,并继续向前发展,给传统的爱情主题再一次增添新的历史内容。蒲松龄在“痴情”的基础上,提出了男女之间理想的爱情应是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的爱情,这就为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慕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坚实的思想基础,这种进步的爱情观较之以前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曹雪芹又沿着这条创作道路前进。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继承了《聊斋志异》对科举制度的批判精神,并有了新的发展。
    批判科举制度是《聊斋志异》的重要思想内容,它抨击了科举制度,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也创作了一批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受科举制度迫害的人物形象。但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还仅仅停留在揭露其弊端上,还做不到从根本上否定这一制度。相反,作者自己倒是十分热衷功名,直到50多岁不想罢休。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以酣畅淋漓的笔墨,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受毒害的知识分子的种种丑态,并旁及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及整个社会风尚,进一步否定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正因为吴敬梓从根本上看透了科举取士的腐朽罪恶,也看透了士子们被科举扭曲了种种卑污的灵魂,他才由先前的热衷功名,到厌弃名利富贵,36岁时,虽有安徽巡抚荐举应博学鸿词考试,他也以病辞,并终生不再涉足考场。
    其他白话小说如李汝珍的《镜花缘》、晚清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妇女、揭露社会现实等问题上,都受到了《聊斋志异》的影响。
    《聊斋志异》对中国戏曲的影响尤为突出。自从《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早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就有黄燮清根据《曾友于》一篇改编的戏曲《脊令原》传奇。他还有《绛绡记》(演《西湖主》故事)、《飞虹啸》(演《庚娘》故事)等传奇作品。此外还有陈烺、陆伯和等改编的《负薪记》(演《张诚》故事)、《错姻缘》(演《姊妹易嫁》故事)、《如梦缘》(演《连琐》故事)等。此后的改编更是为数甚多,不胜枚举。全国各种地方戏曲几乎都有《聊斋志异》的改编剧目,其中仅《胭脂》一篇就有京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评剧、越剧、五音戏等剧目。地方戏曲中仅川剧就改编过60种“聊斋戏”,京剧则有40多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荀慧生、周信芳、欧阳予倩、尚小云、程砚秋、金少梅都曾表演过“聊斋戏”。
    近年来,聊斋戏改编的剧种涉及吕剧、五音戏、越剧、河北梆子、茂腔、柳腔、山东梆子、柳琴戏、昆曲、评剧、京剧等十多个剧种。其中,50年代河北梆子改编的《画皮》曾风行一时。在山东省境内,1959年根据《冤狱》改编的茂腔《花灯记》、1960年淄博市五音剧团改编演出的《胭脂》先后进京汇报演出。1979年,国庆三十周的献礼演出的剧目中,吕剧《姊妹易嫁》、越剧《胭脂》均获得创作一等奖。特别是淄博市五音剧团,从60年代至今先后改编演出六部聊斋戏:《胭脂》、《墙头记》、《姊妹易嫁》、《侠女》、《窦女》、《续黄粱》等。《聊斋》的电影改编很早就开始了。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根据《珊瑚》改编的《孝妇羹》是最早的聊斋电影。此后到建国前的1947年,又有七家电影制片厂(公司)拍摄了八部根据聊斋故事改编的电影。建国后,从1961年到1992年,先后有十多家电影制厂拍摄了16部聊斋故事片。其中近年拍摄的主要有西安电影制片厂的《鬼妹》、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碧水双魂》、北影的《古庙倩魂》、及接下来由著名导演谢铁骊执导的《古墓荒斋》、峨眉电影制片厂、安徽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金鸳鸯》,及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幽魂奇恋》等等。
    相对于电影来说,《聊斋志异》的电视剧改编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呈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福建电视台和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联合录制的“聊斋电视系列剧”,集中了全国数十名编剧、导演、几百名演员,上千名创作人员,计划拍摄60部80集,实际完成48部78集,是近些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聊斋电视剧制作。这部系列剧陆续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一定反响,并发行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王富聪、王林书分别著有《聊斋影视评论》、《聊斋影视改编研究》,对此系列大片的成败得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论。

                           国外影响

    《聊斋志异》对国际的影响,主要是对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的影响。
    据日本专家藤田祐贤先生考证,《聊斋志异》在中国最早的刻本“青柯亭本”出版大约两年(1768年后)即传入日本。到1887年,出现了第一部《聊斋志异》的日文选译本《艳情异史》。《聊斋》传入日本以后,日本文学创作陆续出现了一些根据《聊斋》故事进行小说或戏剧形式改编的作品。最早受到《聊斋》影响的作品是生活于1833年至1918年间的汉学家石川鸿斋创作的、出版于1888年的《再生奇缘花神谭》,它取材于《聊斋》中的《花神》、《香玉》,编织成一个情节更为曲折复杂的故事。而《花神》受《聊斋》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故事内容、情节结构、描写手法均与《聊斋》无异。
    日本近代文学创作,小说家、诗人从《聊斋志异》取材更是一个显著现象。小说家尾崎红叶出版于1890年的小说《巴波川》就是一部与《聊斋志异》有极深渊源关系的作品,其情节直接受《聊斋》中《花姑子》一篇的影响,藤田氏并认为,《巴波川》实际是以《花姑子》为蓝本构思的。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曾创作了四篇直接取材于《聊斋志异》的短篇小说,分别是:《仙人》(取材于《鼠戏》《雨钱》)、《酒虫》(取材于《酒虫》)、《掉头的故事》(取材于《诸城某甲》)、《仙人》(取材于《崂山道士》)。日本评论家认为,芥川的作品表现了某些奇特的情趣,其浪漫主义倾向终其一生而不改,不能不说是有《聊斋志异》的影响。
    从《聊斋志异》中取材并留下了公认是好作品的是太宰治。他创作的《清贫谭》和《竹青》分别取材于《黄英》和《竹青》、《莲香》,成为能体现这位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大家创作特色的作品。
    日本现代作家中受《聊斋志异》影响最大的有“芥川文学奖”获得者安冈章太郎及评论家、小说家栗田勇代。
    安冈章太郎于1975年出版了《我说聊斋志异》,是完全在《聊斋志异》的影响下创作的。栗田氏则于1967年出版了《爱奴》,先是改为三幕剧,于1969年公演,博得极大好评;后又被搬上银幕,并参加了第1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在当时的日本年轻一代中引起巨大反响。他的作品“让幽鬼与生者在官能的世界中相互接触,展开了一个可以说是具有超越死亡的、给性官能涂上庄严色彩的爱的世界”。他出版于1968年的短篇小说集《爱奴系谱》则直接取材于《聊斋志异》中《莲香》《连琐》等名篇。日本专家藤田祐贤认为,“由于(栗原)这个受到来自法国印象派和超现实主义诗人和作品影响的现代作家的创作,《聊斋》的世界呈现出一种恍惚于现代之中的姿态。这是日本文学中未曾见过的世界,是受到《聊斋》影响而创作的特异之作。”
    此外,还有好多作家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如:评论家、小说家涩泽龙彦的小说《护法》取材于《聊斋·陆判》;霜川远志在1971年出版了包括15种短篇小说的《脱胎换骨的聊斋志异<夜叉人>》;芥川奖获得者森敦于1979年出版了《我家版聊斋志异》等等。
    《聊斋志异》对日本儿童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有1929年出版的、佐藤春夫收有《促织》等四篇聊斋故事的《支那童话集》,1967年出版的、藤田祐贤译的《中国文学名作全集》,1977年出版的、丸山松幸、竹内良雄合译的《献给少男少女的中国古典文学》,等等。


  • 上一条新闻: 蒲松龄著述

  • 下一条新闻: 蒲松龄研究会理事会
  • 返回上级新闻
  •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 邮 编:255120   电 话:0533-5811643 传 真:0533-5811825
    传 真:0533-5811825  地址: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研究》编辑部